垃圾分类让人“抓狂”,这个国家却轻松走在“灵魂拷问”的前沿!
随着上海正式实施《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“你是什么垃圾”称了很多人的“灵魂拷问”。7月8日,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表示,对于垃圾分类不规范现象,在其首周共开出了199张罚单。
微博热门排行榜上,“垃圾分类后的上海人”、“垃圾处理器安装工月入过万成上海最火工种”等话题,热度仍居高不下。上海市民“紧张忐忑”的心情,似乎隔着手机和电脑屏幕都能“传递”到全国各地。
与此同时,许多外媒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现象,英国电视广播公司(BBC)发表文章称,“中国上海的垃圾新规使这座城市‘抓狂’”。
美国新媒体网站Quartz报道称,“上海市民在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后,正‘脱胎换骨’。”
其实,垃圾分类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,但是,在德国却早已实施了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,并配以毫不留情的惩戒措施。我们来看看德国是如何接受这项“灵魂拷问”的呢?
润物无声,合理贴心,拥有良好习惯的土壤
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,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。经过近30年的发展,德国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率,已经从1990年的15%攀升至2018年的68%。
最为关键的是,垃圾分类在德国早已成为了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就如遵守交通规则一样自然。因为从幼儿园开始,他们就开始接受垃圾分类教育。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,还包括前往垃圾场参观,和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回收。
而且,在德国乱扔垃圾罚款实施“连坐制”。一旦发现居民乱倒垃圾,当地环境警察就会发出警告信。居民若不及时改正,就会收到罚单;如果再犯,整个小区的垃圾处理费就会提高,从而加重整个小区住户的负担。
除罚款和入刑外,在德国乱扔垃圾最直观的后果,可能就是被左邻右舍“嫌弃”,不仅招来邻居的谴责,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员赶出公寓。
细致周到,从实际情况出发,不搞形式主义
在德国带颜色的垃圾桶的体积并不一样大。因为在实际操作中,发现要扔的湿垃圾通常只有一小袋,有害垃圾更是罕见。而可回收垃圾大多是体积很大的包装盒,垃圾桶很快爆满。
所以,德国把这类可回收的垃圾桶的体积做得最大,接近厨余垃圾桶的两倍。部分地点还会额外多配置几个这样的垃圾桶,显然是考虑到包装和可回收垃圾的相对体积。相应地,垃圾车前来清运的频率有差别。纸类垃圾和包装垃圾每两周才清理一次,而有机垃圾是每周一次。
超市在德国垃圾分类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瓶子在分类体系里是一个独立的环节,不进入各种颜色垃圾桶。居民在购买瓶装饮料时,根据瓶子的大小支付0.08至0.25欧(约合0.6至2元人民币)的押金。每个超市设空瓶回收器,投空瓶可退回押金。虽然金额不大,但也足够成为喝完水后把瓶子带回家的动力。
如果居民连框买下一打矿泉水或啤酒,空瓶回收机器上面是投入单个瓶子的入口,下部则是可以整框放入的入口。而不收取押金的玻璃瓶在居民区有指定的回收箱,有“绿色玻璃”、“棕色玻璃”和“白色玻璃”三个入口。避免砸出响声该回收箱通常在夜间上锁。
另外,居民楼下并不设有害垃圾桶。每个超市甚至非常小的便利店,都会设废旧电池回收盒。这对投放和清运都更具实际意义。
中国“垃圾分类”若想推行得好,需要耐下心来,由简入难。比如,先区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,几年后再慢慢细化,并且很有必要借鉴和学习,像德国这样在垃圾分类有先进理念的国家的经验。
我们会对您的电话严格保密,请保持电话畅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会顺延,请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