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非认知能力”看日本教育
日本与中国一样存在升学压力
日本大学的入学方式多数仍以应试选拔为主,但也有一些名额分配给“推荐入学”和“OA如试”等。教授、医生的孩子大多数有很好的归宿,企业家的孩子们一般进私立学校,阶层的固化好像在这里也是非常明显的。如果想要改变社会阶层,在没有才艺特长和强力的家庭背景的情况下,拼命学习大概是唯一的出路。
这似乎注定了日本妈妈和中国妈妈一样,从起跑线开始就与孩子们一起奋斗。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需要面试,面试家长,面试孩子。很多日本妈妈,为保证孩子可以进一家优秀的幼儿园和小学,要做各种各样的面试练习。进入升学率高又昂贵的私立初中、高中都需要考试,既需要财力又需要智力。
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点
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,日本各种教育方法和早教班泛滥,“蒙氏”、“七田”、“巧虎”、“学研”等等。所有的早教班都是从5-6月龄开始,但真正去参加的妈妈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多,参加较多的是社区以及各种组织办的免费婴儿学级班,每周一次,出席自由。(上图为小儿参加婴儿学级的样子。)
6月龄的孩子也可以上保育园,大多数保育园都有自己的目标,如“独立思考”、“爱”、“互助”、“阳光的”、“个性”等等。保育园孩子们的生活自理情况,以及与其他孩子玩耍交流等,表现都很好。
对于学龄前儿童,文部省要求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孩子“早睡早起”和“每天吃早饭”等生活习惯上。下图是文部省公开的早餐摄取情况与孩子学习能力的关系。
“非认知能力”的教育
日本NHK电视台sukusuku育儿节目中,大力提倡“非认知能力”教育。“非认知能力”(如下图)是指针对目标不断努力的能力、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以及控制感情的能力等。我个人更愿意解释为儒家的“五常”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——的具体化。
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中,日本(NHK)倡导在保育园以及幼儿园教育中,让孩子好好玩。在疯玩中有目的,有引导的玩。例如玩游戏由孩子自己决定,如果想要跳绳,就让孩子自己定下规则,跳到满意为止;如果孩子们对测量物体感兴趣,就把物品放在一盆水里后测量不同的物体,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浮力会产生兴趣。
“非认知能力”教育对孩子有何影响?文部省对 2017年度全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,调查主要针对小学六年级以及初中三年级的学生,按照以下六点来评价“非认知能力”:
(1)做事有始有终;(2)遇到难题不恐惧失败,并接受挑战;(3)认可自己的长处;(4)善于在朋友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;(5)可以理解或反论(take)朋友的意见,并拥有自己观点。(6)对不同的意见或少数者的意见有协调和整理的能力。
调查结果表明,“非认知能力”得分越高的孩子学习能力的得分越高。但“非认知能力”对于孩子成绩的提高是有限的。作为“非认知能力”本身的效果来说,很多专家指出,非认知能力高的孩子将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(有效扩大了life chance)。
日本孩子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,但各种各样的补课也同样凶残。看起来所有的孩子都在参加早教,忙着补课,学习各种才艺。仅有自己家的孩子在玩,总会担心成绩跟不上。
文部省的调查结果解决了我的困惑,无论学前补课与否,智力上的差异在10岁左右就会趋近于相同。而在16岁以后,反而是“非认知能力”主导了孩子的成绩以及成就。
因为身处东瀛,既羡慕日本人对孩子教育的优异之处,比如说兄友弟恭,又怕失了华夏文化的那些精髓。直到陪孩子念“弟子规”的时候,这样的担心才慢慢消除。
常常令人感到羡慕的日式教育,朦胧于他们的教育方法,却不想这方方面面,竟然都在《弟子规》里面体现了。于是,莽莽撞撞的翻开了《颜氏家训》,回到传世的经典中寻求更多的育儿真谛。
我们会对您的电话严格保密,请保持电话畅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会顺延,请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