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战开始后,欧洲各主要大国都陷入了兵员锐减、劳力奇缺的窘境。为此,英法企图借用中国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各种战争后勤工作。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向德奥宣战后,并不直接派兵,而是“以工代兵,共派出了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,支援英法两国(此外,俄国也招募了约5万华工)。这些华工,主要来自北方(山东人为主),此外也有来自湖北、江苏、湖南、安徽、上海甚至香港的。
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,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,其中英方管理下的劳工约10万人,法方管理下的约4万人,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。
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,协约国称为“中国劳工旅”,中国劳工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支援,其中有数万华工最终埋骨异国他乡。
这一张照片是1917年7月14日,法国卡埃斯特尔,中国劳工正在工作。华工们吃苦耐劳,不怕苦累,是挖战壕、修铁路的专家,甚至经常搏杀于前线。中国劳工生活条件恶劣,工作条件严峻,但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,能忍难忍之苦,工作风雨无阻、冷热不惧。他们善于学习,对各种工作需求,都能应付自如。
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,除从事挖掘战壕、筑路、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,也有一些直接在前线战斗。超过14万的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支援英法两国,最终,有两万多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,许多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。这一张照片是中国劳工在法国庆祝春节,一位摄影师正在给庆祝场面拍照。
华工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被推上了前线,挖战壕、掩埋尸体。不仅如此,战争结束后,许多华工被留下清理战场,导致很多华工死于德军埋下的地雷。这一张照片是中国劳工在修建铁路的休息时刻在看图纸。
这一张照片是中国劳工在作运输工作。当时中国劳工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工作,许多人在前线挖战壕时,经常受到敌人炮火的攻击,而失去了生命。法军总司令福煦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:“(华工)是非常好的劳工,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,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,毫不退缩。”
这一张照片是中国劳工的工作照。一战时,在欧洲战场的华工,一部分负责向前线运送弹药,另一些人就留在了法国兵和英国兵的战壕中修缮掩体,维护机枪阵地。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,英军士兵全部负伤,修缮战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,当援军赶到时,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。
一战期间,有约2万多华工死亡,埋骨异国(有说是5万)。战争结束后,1919年9月,中国劳工开始陆续启程回国。而在法国方面,中国劳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国,战争结束后,法国依然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,于是中国工人继续在工厂、医院、建房点里工作。部分工人则被派去清理战场、掩埋尸体。战争结束后,大多数劳工都被分批遣返回国,有约5000至7000人留在了法国,成为巴黎华裔社区的前身。这一张照片是威海码头上的中国劳工。